在当代中国,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可谓层出不穷,但其中一些剧作却惊人地脱离了事实,走向了荒诞不经的境地。近日,一段影评以讽刺的语言,揭示了诸如“火烧”的戏码,以及民国剧中那些分分钟让人出戏的场景,引发了观众们的共鸣与反思。
在重现抗日战争的剧集中,编剧常常选择呈现以呆板的形式装饰角色与历史事件,甚至将物理常识抛之脑后——刺客在砍头现场竟然手足无措,紧张气氛转瞬变成了喜剧,这绝大多数都是对观众智商的一种挑衅。能想象,刽子手大概在心中无数次呐喊:“别给我上压力啊!”一个采访若能捕捉到这样的“反常态”,或许会成为剧中最亮眼的反讽。
剧中男主的角色设定,真是扑朔迷离,完全从“硬核”变成了“软包”。在抗战时期,他看似勇敢果断,实际却在面对蚊子时显得无比慌乱,恍若与现实脱节。编剧可能设想传达“恶有恶报”的哲理,却无意间给自己挖了一坑,因而角色的人设迅速崩塌。
作为一部反映民族情怀的作品,这类剧作不仅反映出创作者对历史的无知,也显示了对观众的轻视。制片方的宣传文案长达三千字,但终究是不能掩盖剧情的漏洞与角色的乏力。令人困惑的是,这种“细节不考究”的创作,反而成了话题的焦点,观众在观看这类作品时,一方面充满好奇,另一方面又常常发出无奈的笑声。
技术层面上,虽然不少抗日剧伴有华丽的视觉效果与紧张的音效设计,但其故事逻辑的薄弱却使得这些技术没办法挽救整体的观影体验。《抗日神剧》如同一场轰轰烈烈却毫无内容的表演,观众坐在荧屏前,明明想要的是历史的真实,却只能目睹一场场离奇的表演。
这种现象并非个别,某一些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影视创作的一种普遍问题:为吸引眼球,制作方不惜牺牲情节的真实与逻辑。甚至连观众都开始对这一怪圈心知肚明:你越是期待真实,编剧们就越是乐于给你意外的惊喜,而这些“惊喜”常常是颠覆基本法则的非理性画面。
剧中的某些场景,特别是关于冷兵器战斗的表现,几乎能用“疯狂”来形容。无数次的打斗简直是在践踏物理学,无论是子弹的速度,还是人的反应,似乎都在一种夸张的叙事中获得了重生。“隔壁韩国人也脑洞大开”的调侃固然让人忍俊不禁,但更加令人震惊的是,我们的编剧在对待这一题材时,竟选择了无知这条道路。
在观众的反馈中,虽然对这些剧集的“离谱”直呼其名,但在笑声的背后,也隐含着对现状的无奈与批判。人们希望看到的,不再是无所顾忌的戏弄与对历史的篡改,而是一种对人性深刻的探索与情感的真实剖析。正如火烧中的冷知识所揭示的,当我们回望历史,难道不应给予其应有的尊重吗?
诚然,创作自由是每位编剧的权利,但这种自由并不代表可以随意扭曲历史。在这个愈加复杂的时代里,真正的艺术应当深入人心,触动灵魂,而非成为一种肤浅的娱乐工具。通过对《抗日神剧》的审视,我们正真看到的不仅是影视创作的困境,更是一个亟待反思的文化现象。期待未来的抗日剧能回归初心,真正为历史发声,而不单单是在舞台上演一出荒唐戏。
结尾,留给观众的不该仅是无奈的笑声,更应是对历史的深思与反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